• 首页
  • 灵感
  • 原创
  • 投稿
    • 原创图集
  • 注册
  • 登录

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

作者: 极致孤独 2021-04-29 18:22:32
推荐: 1 阅读: 3569
[{"img":"2104/29/e041320fe126340ab640f29f3a885ca2.jpg","width":4160,"height":2333,"content":"","text":""},{"img":"2104/29/641dde392fb53557b2716ce243488dee.jpg","width":7360,"height":4912,"content":"","text":""},{"img":"2104/29/ee9d583e0e5f350184d8ed2f995b3759.jpg","width":7360,"height":4912,"content":"","text":""},{"img":"2104/29/0f7ffdfa68e83b5fad75ffe8cfb9ceb4.jpg","width":5760,"height":3840,"content":"","text":""},{"img":"2104/29/002bc10613773c6ba8a2099eddad169a.jpg","width":3000,"height":2002,"content":"","text":""}]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位于大兴安岭西南余脉,是科尔沁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的交接带,是一片历史悠久的天然牧场。以蒙古族传统的“逐水草而居,食肉饮酪”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特征,游牧系统内的三要素牧民--牲畜--草原(河流)之间形成了天然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核心区位于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尔苏木,面积4141平方公里,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狩猎和游牧活动的栖息地。蒙古族牧民熟知当地山川河流、草场分布和季节变化,根据雨水丰歉和草场长势决定一年四季的游牧线路,以及春、夏、秋、冬四季牧场的放牧时间。牧民—牲畜—草原(河流)之间形成了天然的依存关系。这种“三角关系”延续至今,不断孕育和发展着蒙古族人民所独有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特质和宗教信仰,时刻体现着深藏在蒙古族人民血脉之中的崇尚天意、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长期演化的历史过程和现实存在,向人们阐释了一个取物有时的道理。在农耕化浪潮和现代农牧业技术出现之前,对于生活在科尔沁草原上的历代游牧民来说,“逐水草而居”是唯一可行的生产生活方式。它充分利用大自然恩赐的资源和环境来延续游牧人的生存技能,人和牲畜不断地迁徙和流动,既能够保证牧群不断获得充足的饲草,又能够避免长期滞留带来的草地资源退化。历经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发展,传统蒙古族游牧生产过程中选育良种、接羔保育、分群放养、大小牲畜结构合理搭配等环节都蕴含着科学实用的生产经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朴素思想。这些可行的方法与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延续到当代,就是现代农业生产中所推崇的保护生态与自然、发展有机与绿色食品等成果。阿鲁科尔沁蒙古族游牧系统在保持其传统生产技术和保护生态、爱护自然的理念基础上,逐渐融合现代畜牧业生产技术,特别是通过牛群良种引进及人工授精技术,羊群的提纯复壮技术,天然草场保护、人工草场建设、青储饲料种植,以及暖棚、暖圈建设等一整套措施的实行,逐渐破除了传统游牧业过于依赖自然条件,牲畜生长过程中难以回避的“夏肥、秋壮、冬瘦、春死”的生命周期魔咒。使得传统游牧系统在保持其核心价值观——“天人合一”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现代科技元素,提高了系统的开放性与可持续性,最终也保证“阿鲁科尔沁蒙古族游牧系统”能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传承并且历久弥新。

极致孤独
极致孤独
2021-04-29 18:22:32 阅读: 3569 推荐: 1
版权:原创,CC协议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

评论 0 :

    @ CNU视觉联盟(www.cnu.cc)粤ICP备1002397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