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2105/10/07d1326842a632ceb20267aa6b54aeb8.jpg","width":3000,"height":1688,"content":"","text":""},{"img":"2105/10/a9232b42b44b3abbb229d0918cc44790.jpg","width":3000,"height":2000,"content":"","text":" 游牧历史悠久漫长。早在新石器时期,人类就在这里从事狩猎和游牧生产活动,先后属东胡、匈奴、乌桓、鲜卑游牧狩猎地。后历经辽、金、元至明、清,皆为游牧民栖息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蒙古族一部迁徙游牧于此,始名阿鲁科尔沁部。"},{"img":"2105/10/6a18635572e33be09fa19f569cc27311.jpg","width":3000,"height":2000,"content":"","text":""},{"img":"2105/10/33a28824512b35a188c0782dce61618f.jpg","width":3000,"height":2000,"content":"蒙古族牧民熟知当地山川河流、草场分布和季节变化,根据雨水丰歉和草场长势决定一年四季的游牧线路,以及春、夏、秋、冬四季牧场的放牧时,牧民—牲畜—草原(河流)之间形成了天然的依存关系。这种“三角关系”延续至今,不断孕育和发展着蒙古族人民所独有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特质和宗教信仰,时刻体现着深藏在蒙古族人民血脉之中的崇尚天意、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在农耕化浪潮和现代农牧业技术出现之前,对于生活在科尔沁草原上的历代游牧民来说,“逐水草而居”是唯一可行的生产生活方式。它充分利用大自然恩赐的资源和环境来延续游牧人的生存技能,人和牲畜不断地迁徙和流动,既能够保证牧群不断获得充足的饲草,又能够避免长期滞留带来的草地资源退化。历经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发展,传统蒙古族游牧生产过程中选育良种、接羔保育、分群放养、大小牲畜结构合理搭配等环节都蕴含着科学实用的生产经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朴素思想。","text":"蒙古族牧民熟知当地山川河流、草场分布和季节变化,根据雨水丰歉和草场长势决定一年四季的游牧线路,以及春、夏、秋、冬四季牧场的放牧时,牧民—牲畜—草原(河流)之间形成了天然的依存关系。这种“三角关系”延续至今,不断孕育和发展着蒙古族人民所独有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特质和宗教信仰,时刻体现着深藏在蒙古族人民血脉之中的崇尚天意、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在农耕化浪潮和现代农牧业技术出现之前,对于生活在科尔沁草原上的历代游牧民来说,“逐水草而居”是唯一可行的生产生活方式。它充分利用大自然恩赐的资源和环境来延续游牧人的生存技能,人和牲畜不断地迁徙和流动,既能够保证牧群不断获得充足的饲草,又能够避免长期滞留带来的草地资源退化。历经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发展,传统蒙古族游牧生产过程中选育良种、接羔保育、分群放养、大小牲畜结构合理搭配等环节都蕴含着科学实用的生产经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朴素思想。"},{"img":"2105/10/932b2e1d1a7f3457b39f48d308cd864f.jpg","width":3000,"height":2002,"content":"","text":""},{"img":"2105/10/1698ce66a41e37c6ba026341b029de6b.jpg","width":3000,"height":2002,"content":"","text":""}]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核心区位于该旗最北部的巴彦温都尔苏木,总面积500万亩。这里是森林与草原、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华北植物区系与东北植物区系过渡的典型地段,具有较为完整的山地森林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是全国唯一一处保留完好的原生态草原游牧区。以蒙古族传统的“逐水草而居,食肉饮酪”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特征,游牧系统内的三要素牧民--牲畜--草原(河流)之间形成了天然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因其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独特性和稀缺性,被确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预备名单。
游牧历史悠久漫长。早在新石器时期,人类就在这里从事狩猎和游牧生产活动,先后属东胡、匈奴、乌桓、鲜卑游牧狩猎地。后历经辽、金、元至明、清,皆为游牧民栖息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蒙古族一部迁徙游牧于此,始名阿鲁科尔沁部。
蒙古族牧民熟知当地山川河流、草场分布和季节变化,根据雨水丰歉和草场长势决定一年四季的游牧线路,以及春、夏、秋、冬四季牧场的放牧时,牧民—牲畜—草原(河流)之间形成了天然的依存关系。这种“三角关系”延续至今,不断孕育和发展着蒙古族人民所独有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特质和宗教信仰,时刻体现着深藏在蒙古族人民血脉之中的崇尚天意、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在农耕化浪潮和现代农牧业技术出现之前,对于生活在科尔沁草原上的历代游牧民来说,“逐水草而居”是唯一可行的生产生活方式。它充分利用大自然恩赐的资源和环境来延续游牧人的生存技能,人和牲畜不断地迁徙和流动,既能够保证牧群不断获得充足的饲草,又能够避免长期滞留带来的草地资源退化。历经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发展,传统蒙古族游牧生产过程中选育良种、接羔保育、分群放养、大小牲畜结构合理搭配等环节都蕴含着科学实用的生产经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朴素思想。
阿鲁科尔沁广袤的草原与密布的河流,为游牧活动提供了一年四季充足肥美的水草资源;大片的森林与山地,阻挡了长驱直入的西伯利亚寒流,为牧民冬春劳作提供了适宜的向阳背风的活动空间。“牧民—牲畜—草原(河流)”之间天然的依存关系,让这里的游牧生产方式历久不衰,成为全国唯一一块原汁原味保留蒙古族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
评论 0 :